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好是七夕,或者说中国的情人节。(当然,当你看到这篇文章,已经不是了)
我其实不是特意为了情人节写的这篇文章,只是在这个节日之前,我刚好写完我的个人回忆录之情感篇。

说说我为什么要写个人回忆录。
因为我觉得20-30岁是我人生价值观的塑造期,这期间我经历了太多挫折和失败,无论是工作上的还是情感上的。我相信一个人的经历是ta最宝贵的财富,如果不去记录和反思,那么我们可能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。
更加重要的是:我觉得我的经历可以帮助那些跟我处在同一时期的人,也就是说我认为我分享的不是文字,更是精神财富,就如同这篇文章一样。
写完我的故事后,我试着把它分享到了某直男社区,结果得到了很多人收藏和感谢。

我提取我的故事里的几个观点,大概就是:
1.表白是胜利的冲锋,而不是发起进攻。如果你没有啥胜算,表白只会加速你们这段关系的终结。
2.一开始的双方有共同话题,有好感是感情发展的基础。
3.感情的升温需要共同经历一些事。
4.无论男女,经济基础会决定你的配偶质量。(尤其是男生)
5.如果一开始只是想玩玩,那么趁早放弃这段感情。
6.好的恋爱,一方面是精神的交集,一方面是肉体的缠绵,缺失了任何一部分,就失去一半色彩。
7.开始一段感情和结束一段感情的时机同样重要。
8.求而不得是人生常态。
关于爱情,我最近阅读了不少相关的文章、播客和视频,分享一个有趣的观点:很多单身人士都有一个“理想伴侣”,比如有调查统计,很多女生都会把男性的身高、收入、工作等放在优先考虑的选项里,就如同男性会优先考虑女性的年龄、容貌、身材等。
但是很多人会忘记这样一个事实:在感情生活里,最好的伴侣是那些给予快乐,分担烦恼的人,而不是那些漂亮的皮囊或者有钱人。
当然,女性选择有钱的对象是没错,但是地球上男女数量差不多相等,凭啥有钱人看中你而不是别人呢?
正如同我在上面观点4说的:无论男女,经济基础会决定你的配偶质量。(尤其是男生)
比如:奶茶妹妹家境很好,名校毕业长得漂亮又年轻,东哥才会看上。这种是妥妥的白富美,即使不是嫁给刘强东,也会有其他多财多亿的男人娶她。
体坛名人郭晶晶嫁给了霍启刚,郭的颜值+名气和霍启刚的财富门当户对。
我最近在听纽约时报的《Modern love》播客,其中有一档节目讲的是一个女人在结婚40年后和丈夫和平分手,两个人分开了,依然会定期分享彼此的快乐,这种对爱情的宽容让我非常佩服。
现实中,有人分手就互删微信,然后老死不相往来。这种算啥爱情啊,简直就跟小孩过家家一样幼稚。
还有人恋爱没有结果,分手后就开始互相伤害。这种不算爱情,顶多是爱自己罢了,也可以说是畸形和偏激的恋爱,注定没有好结果。
还有的人在一段感情里,总是想着对方付出,比如情人节就想着男朋友给自己送礼物,自己从来不送男生,这种根本就不算爱,只能说是女人找了个取款机。
最近我看到我朋友圈有位情感咨询师写道:男朋友不给你花钱,就是不爱你。
这话是没错,但是也太偏激了,因为并不是每个男生都有经济实力。我认为真正好的伴侣,是愿意花50块钱给你做一顿饭等你回家吃的人,而不是那些给你定一束花(价值200块)送到你楼下的人。虽然后者更浪漫,但是前者的爱明显可持续。
我相信好的爱情,应该是彼此独立,又彼此牵挂。
最后,聊点题外话:
两年前,我会定义自己是一个职场博主,我会分享如何在职场升职加薪的方法和经验,现在我不并不这么认为,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人生的观察者和思考者,我会持续分享觉得对年轻人有帮助的观点和思考,比如养生、学习、工作、情感等等各个领域。
最近我在写作我的工作篇,我发现写职场相比写情感要无趣许多,我可以把情感故事写成小说风格,但想到工作,就瞬间提不起劲。
我可以一口气写情感5000字不喘气,但是写了2000字的职场经历就有点恶心了,也可能是写太多了的缘故。。后来我去看了一篇长篇小说《鲁滨逊漂流记》,想办法让文字更加鲜活一些。
当然,我的工作篇大概率不会直接发在公众号里,因为太长了,未来会拆分成若干小主题分享给大家。
最后的最后,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:喜欢点赞的人更容易找到理想伴侣,因为他们骨子里散发的情绪价值会感染很多人,包括那些优质的男女。
END